根据《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市商务工作实际,特制订《六安市商务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修改完善此方案,请社会各界提出修改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5月25日至2021年6月25日,相关意见和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反馈至我局。
1.登录六安市人民政府网“全市政府网站意见征集平台”()或六安市商务局网站“征集调查”栏目()留言;
2.直接在本页面“征集渠道”留言;
3.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邮寄至:六安市行政中心6号楼206室。来信请注明“《六安市商务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字样。
4.形成书面材料签字或盖章传真至3379100。
5.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sw3379100@163.com。
联系电话:3379755 传真:3379100 联系人:台鸿斌
六安市商务局
2021年5月25日
六安市商务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pdf
六安市商务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六安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时期。必须围绕稳外资、稳外资和扩大消费的重点任务,抢抓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安徽自贸区获批以及《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深入实施的先机,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开创商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根据《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市商务工作实际,特制订《六安市商务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十三五”期间,六安着力优化商务发展环境,扎实推进商务领域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促改革、谋发展,商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消费规模稳步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开放型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1.商贸流通提质增效。“十三五”以来,六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商贸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商贸业态日趋成熟。2016-201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1.5亿元,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35亿元,年均增长10%。商贸企业主体培育快速发展,2016年末,我市限额以上商业单位数417家,截止2020年底,在库企业数达到865家。
2.外贸进出口实绩显著。全市进出口总额从2016年5.27亿美元发展到2020年突破10亿美元,总量翻了番,年均增幅11.6%。截至2020年,全市累计拥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由2016年的1161家发展到近2000家,与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2016年,全市有外贸实绩企业222家,到2020年发展到307家。2016年进出口业绩超千万美元的企业仅2家,2020年发展至30家,且有一家企业年进出口额9300万美元,近亿美元。
3.利用外资不断增长。全市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2016年的3.87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6.1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2%。“十三五”以来,我市引进了光大生物能源、海创垃圾发电、华润电力、信义新能源、新奥燃气、皖能燃气、天和医疗管理等一批战新和现代服务业外资项目,有力促进了我市绿色发展,弥补了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短板。中新(舒城)国际合作食品产业园成为全省首批授牌的国际合作产业园之一。霍山幼狮(台商)高端装备智造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
#p#分页标题#e#4.对外经济合作实现新发展。“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增对外投资企业8家,应流集团、长江精工、星星箱包、管仲木业、蒋氏手扶拖拉机等一批企业大胆走出去,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对外投资额3868万美元,比“十二五”期间增长3.5%。
5.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十三五”期间,霍山、金寨、舒城、霍邱、裕安四县一区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市先后创建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1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6家、示范园区4家,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14个、示范村52个。2020年全市实现网上零售额75.6亿元,同比增长22.5%;农村产品网销额110亿元,同比增长18%。初步形成了以粮油食品、茶叶石斛、山货为主的农产品网销和以婚纱服饰、童车童床为主的工业品网销体系,涌现了徽六瓜片、过湾农业等年网销过亿元的农产品电商企业和裕安丁集婚纱、舒城童车童床、金安秀禾等的网销产业集群。
6.商务经济活力增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更有力,出台了市政府《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加快电商发展的工作方案》、《关于加快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六安市中心城市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年)》、《六安市电子商务三年发展规划(2018-2020)》等一系列商务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对外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六安海关正式挂牌成立,为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新设非优惠原产地证签证点,并开展业务;舒城县杭埠、安徽一隆公用型保税仓库投入运营。经贸合作平台更加丰富多样,先后承办了二届六安国际羽绒博览会及65届国际羽绒羽毛局年会,打造了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成功组织举办了多届美食节和年货采购节,繁荣了市场,促进了消费,丰富了居民生活。
(二)存在问题“十三五”以来,全市商务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着力攻关突破。
一是发展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的问题。全市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只占全省份额的1%和3%左右。全市外贸依存度不到4%,低于全省10个百分点。对外投资起步晚,规模小,占全省份额不足1%。
二是经营主体有待进一步培育的问题。全市限上商贸企业中,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只有6家。外贸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没有一家企业达到年进出口超亿美元企业。
三是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利用外资方式不优,近年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比不高,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和老企业增资占比超过半数。
四是均衡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的问题。县区消费水平和限上企业与常住人口规模不匹配,个别超百万人口县,限上社零仅占全市5%左右。外资、外贸各县区发展也严重不平衡,最多的与最少的相差数倍。
(三)面临形势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迎来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创新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商务各领域各环节应用持续深化拓展,商务经济数字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全球化面临的深层矛盾进一步凸显,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从关税向科技领域蔓延呈愈演愈烈之势,加之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影响,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供给侧和需求端双向冲击。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面临重塑,特别是欧美外资审查趋严,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增长下滑,货物贸易面临较大压力。
#p#分页标题#e#从国内看,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品质化、特色化、精细化特征日趋明显,消费动能加快转变,消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国家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政策持续加码培育和壮大内需市场,各地重视并抢抓培育扩大内需市场和高质量发展机遇,未来内需市场的活力和后劲将持续释放。国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新平台,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从市内看,“十四五”时期是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和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的关键时期,一系列创新政策和先行示范红利将持续释放。六安商务经济发展需要紧抓住历史机遇,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融入新一轮扩大开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贸深度合作,拓展商务发展空间、深化区域贸易关系、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集聚高端要素,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商务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淮河经济带、合六经济走廊等重大发展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分工,不断融入合六经济走廊,主动衔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稳外贸、稳外资、扩消费,努力实现商务经济行稳致远,为新时代美好六安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心内容为 “坚持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有序促进国内国际二个循环”、“积极融入长三角、合六经济走廊、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三个区域”和“着力筑牢开发区、经贸合作、贸易便利化和政策体系四个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始终把创新摆在商务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快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创新商务数字化应用、提升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建立对外开放创新平台,积极推动六安商务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质量为本。持续推动消费升级,不继优化外贸结构,积极引进高质量项目,扩大外商投资规模和水平,加快培育商务经济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以质量、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商务发展质量。
——坚持融合发展。强化商务经济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成果,以商品服务相融合、内贸外贸相融合、线上线下相融合、商旅文体相融合为重点,拓展发展平台、增强服务功能,在中高端消费、对外贸易、生活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形成商务经济市场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坚持扩大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主动谋划融入国家以及省市发展战略,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延伸,持续扩大区域及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形成立足皖西、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
(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聚焦消费、贸易、投资、招商等重点领域,充分利用六安资源、交通、区位优势,持续激发商务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活力,预计到2025年,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是商业消费保持较快增长。计划至2025年,六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8%。累计限上商贸企业达到1500家,年均增长150家,商业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电商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产业规模翻一番,全市电商主体超5000家,农村产品网销额超180亿元,网零额超100亿元,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成为拉动社消零增长的主要动力。
#p#分页标题#e#二是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增长。全市进出口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5年全市进出口突破12.7亿美元。贸易结构和质量明显改善,“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市场在外贸中的比重达到25%;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培育出一批服务贸易企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交易额达4亿元。全市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利用外资力争稳中有升。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幅不低于7%,到2025年达到8.08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来我市投资进一步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明显增强。
四、对外投资合作持续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实际对外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五年累计对外投资突破4000万美元,力争培育境外投资企业20家以上。实现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和外派劳务合作新突破。
三、主要任务(一)加快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立足服务于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商贸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特色商业街为重点,以社区和农村商业网络为延伸,着力推动跨界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加快促进数字化新场景在商务领域的深度应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逐步形成辐射城乡、方式先进、组织化程度较高、线上线下一体的现代化流通网络体系。
1.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根据《六安市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实施方案》要求,加大对城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进度,开辟冰鲜、冷冻畜禽及果蔬产品专卖区。推动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加快完成年度农贸市场改造任务。推广物流行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城市共同配送的建设发展。支持特色商业街区提档升级,提升改造夜间消费载体,发展 “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和夜间消费街区。结合市“智慧餐厨工程”方案,加快中央厨房体系建设,打造现代智慧餐厨新模式,推进多场景应用。
2.加强会展六安建设。筹办第7届国际(中国)羽绒博览会、2021皖西商品交易博览会暨2022年货节。组织本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汽车销售企业和餐饮企业参加市年货节、汽车展、逍夏季、美食大赛、商品展销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
3.打造社区便民消费圈。推动发展连锁化、品牌化便利店、超市,新建和改造一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消费圈。引导支持绿篮子、百大合家福、西商、天星、远盛、好客来等本地龙头商超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覆盖面。继续开展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市农贸市场改造升级。
4.推动品牌服务升级。支持商贸企业申报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安徽特色商业街区、钻级酒家、绿色饭店、绿色商场等商贸品牌,促进商业发展。打造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和品质夜市,形成品质夜市和夜间经济集聚区。推动霍邱桃园龙虾美食街、裕安1911广场特色商业街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商贸品牌的服务质量,扩大品牌影响力。
5.扩大流通促进消费。加快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断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推动流通领域改革发展。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发展线上业务。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活动。重点办好逍夏季、美食节、汽车展以及皖西商品交易博览会等活动。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加快二手车流通,带动新车消费。提振餐饮消费,鼓励餐饮企业丰富提升菜品,创新线上线下经营模式,完善餐饮服务标准,支持以市场化方式推介优质特色饮食。
#p#分页标题#e#6.开展家政提质增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里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家政从业人员维权服务机制,保障其合法权益。采取综合支持措施,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素质,支持家政企业多举办职业教育,采取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能工巧匠比赛等多种形式,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加强系统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发展。加大家政服务业信用信息归集力度,营造诚信氛围。
7.抓好特种行业监管。继续抓好商业特许经营、拍卖、报废机动车等行业非法集资、规范服务、风险排查工作;抓好二手车交易市场和报废机动车拆解行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8.培育电商龙头企业。通过内育外引,发展一批电商龙头企业。着力扶持一批重点电商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力。引进一批有知名度的领军企业,增强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竞争力。鼓励本地有实力的商贸物流企业,加强与阿里、京东、苏宁等知名企业在新零售、跨境电商、大数据、云计算、精准扶贫等方面合作。
9.发展电子商务园区。发挥省级电商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加快综合型电子商务园区建设,以电子商务为引领,全面推动软件、客服、大数据、物联网、快递等相关行业发展。鼓励各县(区)依托现有开发区、产业园与产业集群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企业,利用闲置厂房、楼宇建设网商孵化园和创业园。
10.做强电商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批特色突出、交易规模大、行业地位高的电商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婚纱服装、童车童床、茶油茶叶、杂粮山货等产业集群。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申请专利著作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国家发明专利等,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国家、省名牌产品,加大名牌推介力度,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展销会和促销会,着力提升企业及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
11.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培育引进mcn企业(直播、公共短视频等内容产生企业),推动本地电商企业与新媒体融合;支持美丽乡村(村落景区)新消费场景建设,鼓励乡村综合体、特色街、旅游集散中心等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打造“口碑街”、农村生产生活综合运营等区域性文旅消费服务中心,延长本地产品消费周期。
(二)着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鼓励外贸企业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加快融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新格局。坚持扩大规模和优化结构并举,深入实施外贸主体、商品、市场和方式的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提高进出口协调发展的能力,着力培育扩大以特色资源、营销、品牌等为核心的外贸竞争优势。
1.加快进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积极引进一批层次高、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具有龙头效应的高质量外向型企业。着力提升企业外向经营能力,鼓励引导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支持企业开展产品国际标准认证,促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标准水平,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突出外贸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商标注册、参加
境外品牌展会、扩大品牌宣传、收购境外品牌,不断扩大品牌产品出口规模,到2025年力争自主品牌商品出口达到2亿人民币。
壮大我市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承接国内外新兴产业转移布局,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大力支持六安高端装备、铁基材料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机械零部件、羽绒、防疫物资等主导外贸产品,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市场份额,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认证和品牌建设,提升标准化水平。
#p#分页标题#e#促进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提升出口质量,推动货物贸易提质增效、加工贸易价值提升、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增加优质产品进口,推进内贸外贸、线上线下一体融合。提升我市出口产品综合竞争力,促进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产品出口,加快形成我市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新优势。努力扩大进口规模,发挥进口对国内大循环的作用,增加与我市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及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增加与民众生活需要紧密相关的生活用品进口,力争到2025年全市进口在外贸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
2.提升外贸主体国际竞争力。促进外贸主体做大做强。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中小微外向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支持中小微外贸企业成长为创新和技术升级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合力发展。紧盯孵化企业,做好指导,力争十四五期间培育出我市进出口额超亿美元企业,十四五末我市外贸企业在350家以上。 推动外贸平台发展。通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化与沪苏浙城市合作,加强与国内国际先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交流合作,发挥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作用。巩固提升六安羽绒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积极推进小龙虾出口基地申报。充分发挥霍山、舒城保税仓库作用,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两端延伸,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努力创建六安跨境电商试验区,支持企业建立海外仓。 拓展多层次对外交流。衔接国家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合作,针对沿线国家市场需求,推动出口企业走出去建设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俄罗斯特别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推动与德国经贸人文交流。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提升发展位势。 贯彻外贸创新理念。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发挥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带头和辐射作用,孵化更多企业参与到跨境电商行列中来,积极引进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和服务企业,帮助跨境电商平台交易、物流、支付、专业化服务等各环节高效顺畅衔接,促进跨境电商成为外贸发展新动能。推进线上经济普遍运用和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指导企业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参展新模式,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3.优化对外贸易发展环境。着力实施“人才兴贸”战略。发挥人才智力的支撑作用,在创新人才集聚上求突破。一是完善外贸人才引进、培育机制,依托省十四五江淮英才计划,加大外向型经济人才、小语种外语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外向型经济部门工作人员培训。二是建立吸引高素质年轻人流入留住机制,为人才提供更加灵活宽松的政策待遇,完善城市配套的生活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创业支持。
着力加强服务保障。建立健全外贸发展促进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涉外部门联动,提升部门主动服务意识。大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贸易高质量发展、金融对外开放创新,强化企业跟踪帮扶机制,加强外贸企业合规意识、风险应对培训,提高贸易摩擦和涉外经贸纠纷处置能力。维护出口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营造公平稳定友好的贸易环境。
打造贸易便利化平台。进一步推动六安海关机构建设,充实完善职能,加强与沪苏浙口岸通关建设,不断提升通关效率。加强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积极申创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大力引进建设国际化的物流园区,积极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国际物流节点城市。
(三)积极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p#分页标题#e#立足我市经济基础和产业特色,坚持质量与规模并重,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以服务于全市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为根本出发点,加快招商引资科学化水平,丰富拓展利用外资渠道和方式,科学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积极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挥外资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
1.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努力扩大高新技术和战新产业利用外资。结合我市产业实际,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引进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规模,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投资环境改善。
努力推动服务业利用外资。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商贸物流、健康养老、医疗保健、旅游体育、休闲娱乐等领域外资项目的组织谋划和推介,实现服务业利用外资新突破。
突出现代农业利用外资。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业、林业、水产等资源优势发展,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研发技术,经营模式和管理经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推动食品、纺织、服装、医药等传统行业通过合资、并购、新设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新型材料,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改造。
2.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衔接国家战略,抓住“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机遇,结合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市场开拓需要,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合作。
抓住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建设机遇,立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依托我市资源、产业实际,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把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放在突出位置,提升利用外资规模效应。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机遇,积极承接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在产业体系完备、基础条件较好的开发区建设一批国际(境外)合作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国际化企业,充分发挥国际(境外)合作产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开放型产业集聚区。重点支持中新(舒城)国际合作食品产业园、幼狮(台湾)高端装备产业园等园区的建设。
3.强化招商方式和手段。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积极融入长三角,深度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依托我市资源、产业实际,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与沪苏浙开展园区结对共建,支持各县区选择1个主导产业与沪苏浙开展产业合作,积极承接沪苏浙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升级转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提升产业分工地位和整体竞争力。
围绕“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目标,推动政府投资促进和专业化招商有机结合,鼓励开展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专业招商、中介招商等招商形式。
创新招商新模式,尝试资本市场招商,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及时填补境外上市、证券市场融资、无形资产融资、股权置换等新的吸收外资方式,鼓励外资通过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鼓励境外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基金来我市投资。
运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发展网络招商。积极运用网络、电邮、视频等现代化手段方式,开展不见面招商,实施“云签约”活动。
发挥会展平台载体作用。积极参与国家和沪苏浙重大展会活动,借助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博会、投洽会、高交会、进博会等国家和省级重大展会平台,拓宽招商渠道,开展投资促进活动。
#p#分页标题#e#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境内外投资促进活动,广泛开展与德国、芬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
4.承接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全面对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深入研究蚌埠、芜湖片区,积极探索合作发展、成果转化、要素对接、利益共享新机制新模式。
加强与合肥的互联互通,加快合六同城化步伐,深化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加快规划、产业、项目、平台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助,优势互补,支持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探索建立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
学习研究自贸试验区改革事项,主要在投资管理领域、贸易便利化领域、金融开放创新领域、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人力资源领域等方面复制推广143项改革试点成果,学习借鉴43个“最佳实践案例”,复制推广74项制度创新成果,着力在审批制度改革、行政管理制度规则、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度等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
大力鼓励国家级开发区先行先试。用足用好国家赋予的改革自主权,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担当改革创新的试验田。积极支持国家级经开区按程序开展符合其发展方向的自贸试验区相关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国家级经开区对全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舒城、霍山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培育力度,尽早实现升级。
5.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推进 “放管服”改革,
积极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和做法,研究借鉴京沪两地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推动多部门“一口办理”,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深入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扎实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重点围绕强化市场主体保护、净化市场环境、优化政务服务、规范监管执法、加强法治保障5个方面,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努力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依法维护外商和外国就业者在本市工作的社会保障权益,确保外商和外国就业者在本市工作依法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强化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国内外经济形势研判,及时研究解决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健全横向协作、协调、会商和沟通机制,形成促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合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强化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建立完善联手打假和定期沟通机制。完善投诉工作机制,广泛听取外商投资企业诉求,积极帮助外资企业解决问题,促进外资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加快拓展“走出去”规模和水平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我市优势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搭建长三角投资合作联盟,积极开展外经贸交流活动,推动我市外经企业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提升我市“走出去”的规模和水平。
1.加大外经主体培育力度。加强市县两级“走出去”的工作落实力度,提高“走出去”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工作合力。积极宣传对外投资合作促进政策,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通过跟踪调度和联系帮扶,开展个性化服务,加大外经主体培育力度,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
#p#分页标题#e#2.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引导企业加强国际市场的谋划布局,瞄准重点国家和地区,发挥产业产品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借助国内产业升级的时机,鼓励我市骨干企业到境外建设生产、加工、组装基地,进行资源整合,延伸我市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创新运营模式,探索建设境外产业园区。
3.统筹推动联动发展。促进外经外贸融合发展,发挥我市绿色食品、特色资源、纺织服装等出口主导产品优势,鼓励外贸企业开拓东南亚、中亚、非洲等传统市场,通过经贸往来,推动投资合作,降低产品出口成本,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外资外经相互促进,鼓励外经企业通过并购等形式进行返程投资,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相结合。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机遇,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长三角投资合作联盟,进一步打造走出去新动能新平台,实现更高水平走出去。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强化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健全商务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各部门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监测联动,形成促进商务发展的合力。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同推进机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实行领导负责制,明确部门责任、任务分工,继续推行主要领导对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制度,切实推动项目的引进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实施评价,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适时调整。
(二)财税保障
加强财政资金对商务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投向消费升级、内贸流通、对外贸易、商贸服务等关键领域。研究设立商务发展专项资金,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按照事后奖补、投入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商业模式转型、业态壁垒突破、双向投资扩大等。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商务领域创新项目,支持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信用担保、质押贷款等贸易融资,拓宽商贸企业融资渠道。
(三)政策保障
加强商务领域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的集聚整合,系统谋划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利用外资等政策措施。加强商务领域政策研究,以重大政策创新为引领,重点推动商贸转型升级、贸易持续增长、内需消费扩大、开放型经济层次提升,加快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完善商务领域统计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加强研究推行适应新消费模式、新消费业态的统计方法,健全生产性服务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国际经贸规则研究,积极引导支持企业综合运用法律、金融、行政等手段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五)人才保障
坚持人才引培并举,加大开放型经济、内贸流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商务领域重点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商务领军人才、优秀专业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发挥市场化智囊团的作用,提升商务系统研究和规划水平。
(六)考核激励。认真执行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制度,细化分解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完善落实考核办法,兑现奖惩措施。发挥督导调度机制,加强日常工作的精准指导和提前谋划,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照预期完成。
六安云传媒 www.laycm.com
版权所有:安徽中证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六安市裕安区小华山街道辰龙欢乐颂11楼1106室 电话:0564-3316789